4月24日上午,“松韵学术沙龙——论文写作技巧”交流会在生物楼301如期举行。刘兵兵、彭康、韩俊伟以及张宪四位公司优秀在读博士为资生院的师弟师妹们带来英文论文写作方面的技巧分享,师兄们分享的心得经验让大家受益良多。
首先带来经验分享的是刘兵兵博士,刘博士是钢铁冶金专业2015级的博士,他曾发表SCI/EI论文10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8项。交流会上,刘博士重点介绍了一些文献查找方面的基本方法,分享了自己的一些常用学术网站,这些细致、实用但不会从书本中学到的知识让同学们倍感珍贵,纷纷认真记录。刘博士还以自己的一篇文章为例,介绍了论文整个发表的过程。他说,论文从定到课题后便进入最重要的查阅文献步骤,这一部分构成了文章的Introduction部分;随后是对自己要做的内容列出框架,再往框架里填内容,当论文初稿经自己反复推敲没问题后,也要交给导师和身边人进行二次审阅。刘博士还以国际矿物加工这一杂志为例,讲解了论文投稿时需要提交的每一部分要列的内容,让师弟师妹们切实看到了一篇SCI论文的成型过程,了解了写作论文所必需的技能。针对这次能直接对话优秀博士的机会,在场同学们也在刘博士讲完后积极提问。针对摘要怎么写以及投稿期刊怎么选择的问题,刘兵兵博士觉得摘要在最后论文形成初稿后再定,高度概括论文内容的同时还要注意期刊的字数要求;而期刊的选择则可以借鉴导师、学院老师们投过的期刊杂志,以此作为参考寻找适合自己的刊物。
刘兵兵博士回答师妹提问
第二位分享的是无机材料系的彭康博士,彭博士曾与他的师兄共同发表了一篇影响因子达到11.38的高水平文章,在院里形成了不小的轰动。这次分享会,他在看文献,写文章以及做实验三方面与同学们交流了自己的经验。他先是建议大家在阅读文献时一定要以主流期刊、近期发表的文章,以此来找到科研的重点。在写文章方面彭博士也从论文开头的Introduction讲到了结尾的Conclusion,分别介绍了文章各部分应该列出的信息。最后在实验部分,彭师兄强调了三点:安全、合作、规范,他风趣地把做实验形容为厨师炒菜,告诫大家要多积累,要多体会。在提问环节有同学问到在写作高水平文章时有什么不同的感受,彭博士回答说在高水平论文写作过程中老师投入了很多资源,为此他也特别感谢导师杨华明老师,另外在创新点的寻找方面他付出了更多的精力,因为很多时候感觉创新点多是因为文献查得少,越是钻研文献越会发现创新点别人做过,这样便会舍弃很多自己的想法,他告诫大家一定要摒弃“舍不得”的心理,行不通,不够好的想法就要删掉,不能拖累自己。
彭康博士在与大家交流分享
第三位上台的是选矿专业的韩俊伟师兄,韩俊伟师兄是选矿系有名的学术达人,博士期间发表论文12篇,仅去年一年便发表了七篇SCI,今天的交流会上,韩博士也从自己日常的思索出发,与大家分享了他对于科研的理解。韩博士先是指出了科研论文写作的最终目的,那便是拿出自己的研究内容与大家沟通交流,这便要求大家最自己的成果负责,要有科学性和合理性。他以论文各部分典型的反例中指出了大家常有的写作过程中常犯的错误,告诫大家摒弃不良习惯,尤其是做科研不认真不“较真”的毛病,理论知识要钻研透彻,在科研过程中要聚焦科学问题,而不能过于关注实验结果。韩博士最后还谈到了发表高水平文章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他认为一个人重要的不是文章的数量,而是撰写一篇论文的能力,只要有这种高层次的能力就能达到更高的成就。随后一位在场的同学提问如何打好基础怎么达到现有水平的问题,韩师兄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例,告诉大家论文成果的出产过程是指数增长的过程,不能着急;但不着急并不意味着不抓紧时间,已然不小的我们应该把握青春,抓紧奋斗,投身科研便要潜心研究注重积累,为人类科学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韩博士高屋建瓴的观点,语重心长的回答也引来了现场同学们经久不息的热烈掌声。
正在讲座的韩俊伟博士
最后一位与大家交流的是生物工程专业2014级博士张宪。张宪博士师从刘学端教授,博士期间发表学术论文8篇,其中SCI论文7篇。交流开始张宪博士先从自己2014、2015年成果了了但2016年以后论文进展开始顺利谈起,勉励师弟师妹们要踏实肯干,而不可急于求成。在论文写作方面,张宪博士重点谈到了自己在写作、投稿过程中收获的一些技巧和发现,如文章中少做推测,切忌围绕一个问题过于啰嗦以及与期刊编辑的沟通技巧等等。此外,张宪师兄还谈到了论文中图表的重要性,强调大家一定要注重论文图表的质量,争取做到内容丰富且吸引眼球。最后张宪博士谦虚地说,自己能给大家讲座仅仅是因为长了几岁,并鼓励大家积极投身科研,定能达到大的成就。
张宪博士与大家分享交流
交流会的最后,四位博士还现场抽奖,由研究生会的工作人员向幸运的现场同学奉上了精美的纪念奖品。而活动虽然在四位嘉宾与与会人员共同合影后圆满结束,但师兄与师弟师妹之间的交流分享并没有结束,本次活动将会成为一个论文写作交流方面的平台,为更多的科研新人答疑解惑,为学院内保持积极向上的学术氛围而贡献力量。